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央视拍摄了一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故宫中稀世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们在日复一日工作中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该片播出不久就在网络上爆红,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工匠精神”一词也随之迅速走红。
舒缓的节奏,悠悠的旁白,平和的匠人,甚至在长廊上小憩的猫,都在传达一种“慢”态度,而正是这种“慢”,复活了文物,也创造了艺术,让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赏,让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

泰和园当代中式艺术鉴赏中心
此景此情,不由得让人想到我们泰和园红木,二十余载不忘初心,只为将千年前的君子精神带到全新的时代,一睹今朝的澎湃。
匠人精神,永远以器物的方式传承下去,而匠人之器,是手上的万里挑一,是毫厘之间的精益求精,更是刀具下的雕琢岁月。在器物打磨的过程中,永远没有捷径可以走。
慢工出细活,所有的匠人都只有沉下去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泰和园董事长邵湘文在多个大型行业活动论坛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匠的核心不是去制造什么,而是在浮躁的商业环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从99%到99.99%的极致态度。”此番之言,恰好诠释出“慢”的内涵即是专注与态度。

从深圳成立到走向世界,一句“只做有时代精神的当代艺术家具”贯穿了泰和园发展的整个华年。
为了将君子品格融入当代艺术家具,邵湘文大师带领30位设计工匠,以“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如虹之势,在2000多个日夜里苦苦沉浮,设计出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当代君子系列”家具。

匠人,择一事,终一生。他们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留下的是艺。
宫墙之内,他们勾连古今,无痕无名默默耕耘;宫墙之外,他们云淡风轻,润物无声,以匠心填补空白。
于故宫修复文物的匠人而言,素朴的严谨是最大的深情。对待文物,细到绢纸上每一处隐藏的破洞,佛像掌心纹理的走向,每一日光线对色彩的影响,他们端的是十二万分的谨慎,放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热爱。
于泰和园而言,艺术在极致地做好每一个细节后诞生。泰和园每件家具的诞生都要经历数十道工序的精雕细琢,费力耗时。
其中“当代君子系列”中的豪情君子——菊花椅,从数百种菊花品种选出蟹爪菊作为最初形象,关于花的细节反复推敲,每一笔都极具用心,最终才以甘菊的形象面世。

泰和园“当代君子”菊花椅
过程中经过了几十款的反复试验,379个昼夜,87个不同款的设计打样,才从平凡的红木家具成了而今现世一眼便惊叹的奢侈品。

泰和园“当代君子”菊花椅
更令业界称奇的是“当代君子”中的竹节椅,历时两年多,多位扛鼎人物倾心指导研制,素而不凡,根须分明,竹节间的纹路无一相同,所见之人无不赞叹。

泰和园“当代君子”竹节椅
邵湘文大师携一份赤诚亲自深入国家竹林基地考察,十易其稿,百次精制,才成就了以竹为骨、弯而不折的竹节椅。

泰和园“当代君子”竹节椅细节
它以另一种极致简约随时代的风潜入东方美学,凭看得见的南官帽椅风格承载起了传统文化的底蕴,借灵动自然的“丝翎檀雕”技法让“当代君子”的高风亮节跃然椅上。
回望故宫的600多年,从历史中走过来,又在时代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不日新者日必退”,从神秘故宫到掌上故宫的转变,从只可远观的文物到指尖上的“艺术”,不仅是接地气的文化传承,更是高大上的科技创新。
泰和园以匠心实现创新,成就了时代下的艺术
艺术往往诞生在万次的专注之下,当代艺术家具更是如此。泰和园以匠心实现创新,成就了时代下的艺术。菊花椅,作为红木界的当代豪情君子,浓郁的现代意味牵动着当代精英的家园情怀。
两椅一几,尽显精湛的榫工艺,连接着时代精神与大国记忆。以角尺丈量细节,将红木与金属结合,尽显“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傲人气魄。谁都不曾始料彼时这根铜柱却承托起了当代艺术家居的创新之魂。
著中国古家具收藏家柯惕思曾说,“我看到了当代君子,就有跟它对话的欲望。”,这不仅是对泰和园一以贯之的创新之路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古典家具在新时代下的前进方向的指引。

过去二十载,泰和园为艺术红木家具坚守初心,搭建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桥梁,而今,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泰和园,也将“只做有时代精神的当代艺术家具”作为前行信条,拨散裹挟喧嚣的云翳,踏着风浪不断向前。
匠心,是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是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无论是“当代君子”问世前的上百次改稿,还是有着极强生命力的“丝翎檀雕”工艺的创造,又或是邵湘文大师监制的多件艺术家具,都是站在时代的角度上,立足于匠心与创新的艺术表达。当时代的车轮与匠心之火共同撞击,终将迸发出更为灼热耀眼的艺术火花。